回归理性的双十一
双11还有6天就开始了,似乎今年的势头比去年弱很多。
当然,发明双11的淘宝还是很“high”,和去年的套路一样:“领红包”、“全场5折”,不同的是引入了O2O(online to offline)的概念,比如天猫和银泰合作的双11方案。严格意义来讲,银泰的双11方案是offline to online(线下导入线上),消费者在银泰的门店,可以扫码喜欢的商品,添加到购物车,双11的那天在网上结算,之后等快递就OK了。
京东双11则赤果果的调戏天猫,标语直接打出“不光低价、快才痛快”、“双11,怎能用慢递?”口号。京东首页,还有“joy 打虎,保卫京豆”这一狗血游戏,那哪是虎啊!活生生打的就是天猫啊!易迅的宣传语是“别等双11了,5折提前抢。”也许是易迅不想给双11添堵了。
就我个人来说,看到这些标语都“心如止水”。双11,618,电商发展到今天,这些节日现在也忽悠不到消费者了。一直觉得“物美价廉”这事,比被雷劈的概率还小。双11下的订单,好点的圣诞节到,差点的元旦节才到。而购物体验是综合的考量,不仅仅是价格。
经过去年的618,明白的消费者也基本明白了:一分价钱、一分货。“价格战”、购物节更多的不过是平台的噱头,真正让利的有几何?让利的商品,又有多少是为了甩库存?
除了消费者逐渐趋于理性,商家也是。稍早之前,淘品牌茵曼宣布退出天猫双11活动,这个消息我觉得不应该简单的归为“炒作”,而是淘品牌在和天猫进行新一轮博弈。不管是和天猫的佣金没谈拢,还是广告位价格,这些都可能是茵曼退出的原因。
不参加双11的商家,尤其是小卖家,日子也好不到哪里。几天前,就有卖家在一垂直电商门户上爆料:店铺的商品详情也被天猫强行插入双11引流广告,导致店铺流量被分流。
对于参加双11的大品牌商,亏钱是肯定的,我觉得最大的意义是广告的效果。比如去年双11 的骆驼,是双11首个销售额过亿的品牌。双11的活动,即使骆驼是亏损的,但拿这个第一,获得了大量的媒体、新闻的曝光度。算是花钱打个广告。
当然,能像骆驼这样花钱打广告的品牌,没有几个能做到。因为市场关注度一般只集中在销售额的前三名。更多的品牌只能陪着天猫玩11,双11的游戏,最大的赢家是阿里,销售额越多,阿里从商家那边获得的佣金越多。
双11,只是一场提前透支的游戏,这个游戏提前透支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和热情,每年的节后,商家甚至一个月都没有几个订单。有的商家由于错误的估计了双11的销量,导致库存的大量积压;有的备货不够,导致用户投诉、骂娘;快递爆仓、丢失,人造的双11,让整个系统错乱……这样的双11,意义又有几何?
ps:双11,不过是一粒伟哥,高潮过后,阳痿依旧。